设为首页| 加入收藏
您现在的位置: 部门首页 > 公告通知 > 正文

青岛科技大学师生新型冠状病毒防控指南

作者: 来源: 日期:2020/02/28 09:19:09  浏览:

目录

第一篇:不同师生人群防控指南

一、普通居家师生

二、出行师生

三、居家隔离师生

四、学生防控指南

 

第二篇:特定场所防控指南

一、办公场所防控指南

二、乘坐交通工具防控指南

 

第三篇:通用指南

一、口罩使用指南

二、洗手指南

三、心理调控指南

 

 

 

第一篇:不同师生人群防控指南

一、普通居家师生
  1.尽量减少外出活动。减少走亲访友和聚餐,尽量在家休息。减少到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活动,尤其是相对封闭、空气流动差的场所,例如公共浴池、温泉、影院、网吧、KTV、商场、车站、机场、码头和展览馆等。
  2.做好个人防护和手卫生。家庭置备体温计、口罩、家用消毒用品等物品。未接触过疑似或确诊患者且外观完好、无异味或脏污的口罩,回家后可放置于居室通风干燥处,以备下次使用。需要丢弃的口罩,按照生活垃圾分类的要求处理。随时保持手卫生,从公共场所返回、咳嗽手捂之后、饭前便后,用洗手液或香皂流水洗手,或者使用免洗洗手液。不确定手是否清洁时,避免用手接触口鼻眼。打喷嚏或咳嗽时,用手肘衣服遮住口鼻。
  3.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。居室整洁,勤开窗,经常通风,定时消毒。平衡膳食,均衡营养,适度运动,充分休息。不随地吐痰,口鼻分泌物用纸巾包好,弃置于有盖垃圾箱内。
  4.主动做好个人与家庭成员的健康监测,自觉发热时要主动测量体温。家中有小孩的,要早晚摸小孩的额头,如有发热要为其测量体温。
  5.若出现发热、咳嗽、咽痛、胸闷、呼吸困难、乏力、恶心呕吐、腹泻、结膜炎、肌肉酸痛等可疑症状,应根据病情,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。


 

二、出行师生
  1.日常生活与工作出行师生,外出前往超市、餐馆等公共场所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,要佩戴口罩,尽量减少与他人的近距离接触。个人独处、自己开车或独自到公园散步等感染风险较低时,不需要佩戴口罩。
  2.出现可疑症状需到医疗机构就诊时,应佩戴口罩,可选用医用外科口罩,尽量避免乘坐地铁、公交车等交通工具,避免前往人群密集的场所。就诊时应主动告知医务人员相关疾病流行地区的旅行居住史,以及与他人接触情况,配合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相关调查。
  3.远距离出行师生,需事先了解目的地是否为疾病流行地区。如必须前往疾病流行地区,应事先配备口罩、便携式免洗洗手液、体温计等必要物品。旅行途中,尽量减少与他人的近距离接触,在人员密集的公共交通场所和乘坐交通工具时要佩戴KN95/N95及以上颗粒物防护口罩。口罩在变形、弄湿或弄脏导致防护性能降低时需及时更换。妥善保留赴流行地区时公共交通票据信息,以备查询。从疾病流行地区返回,应尽快到所在社区居民委员会、村民委员会进行登记并进行医学观察,医学观察期限为离开疾病流行地区后 14 天。医学观察期间进行体温、体征等状况监测,尽量做到单独居住或居住在通风良好的单人房间,减少与家人的密切接触。


  


 

三、居家隔离师生

  1.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密切接触者,采取居家隔离医学观察。采取居家隔离医学观察的师生应第一时间向学校报告情况。医学观察期限为自最后一次与病例、感染者发生无有效防护的接触后 14 天。居家隔离师生应相对独立居住,尽可能减少与共同居住人员的接触,做好医学观察场所的清洁与消毒工作,避免交叉感染。观察期间不得外出,如果必须外出,经医学观察管理人员批准后方可,并要佩戴医用外科口罩,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。
   2.居家隔离师生每日至少进行2次体温测定,谢绝探访。尽量减少与家人的密切接触,不得与家属共用任何可能导致间接接触感染的物品,包括牙刷、香烟、餐具、食物、饮料、毛巾、衣物及床上用品等。
  

四、学生防控指南

   学生在疫情防控期间要坚决服从学校安排,做好居家防控、情况上报、在线学习等工作。

(一)寒假期间

    1.有疫情高发地区居住史或旅行史的学生,自离开疫情高发地区后,居家或在指定场所医学观察14天。

    2.各地学生均应尽量居家,减少走亲访友、聚会聚餐,减少到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活动,尤其是空气流动性差的地方。

    3.建议学生每日进行健康监测,并根据学校要求向学校指定负责人报告。

    4.按照学校要求进行在线学习。未经学校允许,不得返校。寒假结束时,学生如无可疑症状,可正常返校。如有可疑症状,应报告学校或由监护人报告学校,及时就医,待痊愈后再返校。

  (二)返校途中

   1.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全程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N95口罩。

   2.随时保持手卫生,减少接触交通工具的公共物品和部位。

   3.旅途中做好健康监测,自觉发热时要主动测量体温。

   4.留意周围旅客健康状况,避免与可疑症状人员近距离接触。

   5.若旅途中出现可疑症状,应主动戴上医用外科口罩或N95口罩,尽量避免接触其他人员,并视病情及时就医。

   6.旅途中如需去医疗机构就诊时,应主动告诉医生相关疾病流行地区的旅行居住史,配合医生开展相关调查。

   7.妥善保存旅行票据信息,以配合可能的相关密切接触者调查。

第二篇:特定场所防控指南

、办公场所防控指南

    1.交通出行

    正确佩戴口罩。建议步行、骑行或乘坐班车、私家车出行。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和班车时,务必全程佩戴口罩。途中尽量避免用手触摸车上物品。车辆内部及门把手建议每日用 75%酒精擦拭消毒。

     2.进入办公区    

进入办公区前自觉接受体温检测,体温正常可入楼工作,并到卫生间洗手。若体温异常,应回家隔离观察休息,必要时到医院就诊。

3.办公室办公

保持办公区环境清洁,每天早、中、晚各打开门窗一次,每次自然通风 30min 以上。人与人之间保持 1 米以上距离,多人办公时佩戴口罩。

    4.组织或参加会议

    建议佩戴口罩,进入会议室前洗手消毒。开会人员间隔 1 米以上。控制会议时间,会议室定时开窗通风 1 次。会议结束后场地、家具、话筒、茶具等用品消毒。

    5.外出公务

    须佩戴口罩出行,避开密集人群。与人接触保持 1 米以上距离,避免在公共场所长时间停留。

    6.公务来访

    进入办公区前进行体温检测,登记有无发热、咳嗽、呼吸不畅等症状。无上述情况且体温正常者可进入办公区。接待外来人员双方佩戴口罩。

    7.工间运动

适当、适度进行工间操等活动。避免过度、过量运动,造成身体免疫能力下降。

    8.食堂用餐

    采用分餐进食,避免人员密集。鼓励自备餐具,打包带回单独就餐。

    9.下班回家

    洗手后佩戴一次性医用口罩外出,回到家中摘掉口罩后洗手消毒。手机和钥匙使用消毒湿巾或 75%酒精擦拭。居室保持通风和卫生清洁,避免多人聚会。

    10.物品清洁消毒

    对高频接触部位,例如门把手、水龙头开关、座椅扶手、电梯开关及扶手等重点部位应重点消毒,使用有效氯浓度 500mg/L 含氯消毒剂或 75%乙醇每天擦拭消毒 2-3次。座机电话每日 75%酒精擦拭 2 次,如果使用频繁可增加至 4次。

     11.个人卫生

    不随地吐痰。提倡手部卫生,配备洗手龙头、洗手液、抹手纸或干手机,引导员工养成经常洗手、正确洗手(六步洗手法)的好习惯。

    12.废弃口罩处理

    防疫期间,摘口罩前后做好手卫生,废弃口罩放入指定的垃圾桶内。

 

    


 

二、乘坐交通工具防控指南

本指南适用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流行期间,师生乘坐正常运行的飞机、火车、长短途客车、公交车、地铁、轮船等公共交通工具上的感染防控。
   1.佩戴口罩、手套。师生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,建议佩戴医用外科口罩(或其他更高级别的口罩),旅行结束时及时弃用。有条件的师生可选择佩戴手套,一次性使用手套不可重复使用,其他重复使用手套需注意清洗消毒,可流通蒸汽或煮沸消毒30min,或先用500mg/L的含氯消毒液浸泡30min,然后常规清洗即可。
  2.手卫生。注意手卫生,师生在旅程中应加强手卫生,旅程结束后需做手卫生。可选用有效的含醇速干手消毒剂,特殊条件下,也可使用含氯或过氧化氢手消毒剂;有肉眼可见污染物时应使用洗手液在流动水下洗手,然后消毒。
  3.注意保持距离。师生乘坐公共交通工具,有条件时,相互之间尽量保持一定距离。
  4.积极配合工作人员。日常情况下,听从公共交通工作人员的安排,做好个人防护。当有疑似或确诊病例出现时,听从工作人员的指令,及时自我隔离,听从安排进行排查检测,不可私自离开。

 

 


 

第三篇:通用指南

一、口罩使用指南

  口罩是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重要防线,可以降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风险。口罩不仅可以防止病人喷射飞沫,降低飞沫量和喷射速度,还可以阻挡含病毒的飞沫核,防止佩戴者吸入。根据目前对该疾病的认识,就如何正确使用口罩制定本指南。
  (一)佩戴原则
  基本原则是科学合理佩戴,规范使用,有效防护。具体如下:
  1.在非疫区空旷且通风场所不需要佩戴口罩,进入人员密集或密闭公共场所需要佩戴口罩。
  2.在疫情高发地区空旷且通风场所建议佩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;进入人员密集或密闭公共场所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颗粒物防护口罩。
  3.有疑似症状到医院就诊时,需佩戴不含呼气阀的颗粒物防护口罩或医用防护口罩。
  4.有呼吸道基础疾病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防护口罩。
  5.棉纱口罩、海绵口罩和活性炭口罩对预防病毒感染无保护作用。
  (二)推荐的口罩类型及使用对象
  1.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:推荐公众在非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使用。
  2.医用外科口罩:防护效果优于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,推荐疑似病例、公共交通司乘人员、出租车司机、环卫工人、公共场所服务人员等在岗期间佩戴。
  3.KN95/N95及以上颗粒物防护口罩:防护效果优于医用外科口罩、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,推荐现场调查、采样和检测人员使用,公众在人员高度密集场所或密闭公共场所也可佩戴。
  4.医用防护口罩:推荐发热门诊、隔离病房医护人员及确诊患者转移时佩戴。
  (三)使用后口罩处理原则
  1.健康人群佩戴过的口罩,没有新型冠状病毒传播的风险,一般在口罩变形、弄湿或弄脏导致防护性能降低时更换。健康人群使用后的口罩,按照生活垃圾分类的要求处理即可。
  2.疑似病例或确诊患者佩戴的口罩,不可随意丢弃,应视作医疗废弃物,严格按照医疗废弃物有关流程处理,不得进入流通市场。
  

二、洗手指南

(一)掌握洗手的时机

1.咳嗽或打喷嚏后;    

    2.护理患者后;

    3.准备事物前、中、后;

    4.饭前便后;

    5.接触动物或处理动物的粪便后;

    6.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,与陌生人肢体接触后;

    7.接触过公共物品,如电梯扶手、按钮、公用电话后;

    8.户外运动、玩耍后;

    9.超市或商场购物后;

    10.接触钱币后;

    11.佩戴隐形眼镜前;

    12.吃药、往伤口上涂抹药物之前;

    13.抱孩子、喂孩子食物前,处理婴儿粪便后;

(二)正确的洗手方法

1.在流动水下,使双手充分淋湿。

2.取适量洗手液或肥皂,均匀涂抹至整个手掌、手背、手指和指缝。

    3.手掌心搓摩。

    4.右掌心覆盖左手背,十指交叉,反之亦然。

    5.双手掌心相对,十指交叉。    

    6.指背叠于另一手掌心十指相扣。

    7.右手握左手大拇指,旋转搓摩,反之亦然。

    8.右手五指并拢于左掌心,正反方向旋转搓摩,反之亦然。       

    9.用水清洗双手。    

    10.用干净的纸巾或毛巾擦干。

    11.用干净的纸巾或毛巾垫着关水龙头,或者捧清水将水龙头冲洗干净再关闭水龙头。

    (三)注意事项

如果使用肥皂,肥皂应保持清洁和干燥。最好使用一次性包装的洗手液,如使用替换装,每次分装前要将容器清洁消毒;当皂液有浑浊或变色时,应更换。    

    洗后的手不要在衣服上“蹭”干,提前准备好干手纸、干手毛巾或烘干机。

    如果使用含酒精成分的免洗洗手液,请留意产品说明中“开瓶后使用”的有效期,一般开瓶后的使用期限不超过30天。

 


 

三、心理调控指南

1.关注可靠信息,科学全面认识疾病,减轻对未知的恐惧

通过政府、权威机构发布的信息,了解本次疫情相关情况、防控知识和治疗建议等。主动采取个人防护措施。避免对疫情信息的过度关注,减少不科学信息导致的过度恐慌,不信谣、不传谣。

2.维持规律作息,丰富生活,平稳心态

保持正常的作息规律,适度睡眠,吃好三餐,多喝水,坚持适度、适合自己的体育锻炼活动。充实生活,做一些让自己感到愉悦或者有兴趣的事情,比如听音乐、看书、与家人朋友聊天等,或者在家办公、学习,做家务等。掌控自己的生活节奏,有利于保持平和的心态。

3.进行自我心理调适,摆脱负性情绪,注入正能量

一是认识到出现负面情绪很正常,接纳这些情绪反应,不指责埋怨自己。

二是学习放松技巧。通过科学渠道学习深呼吸放松技术、冥想(正念)技术等,帮助平复情绪,缓解焦虑。

三是利用社会支持系统。寻求家人、朋友等帮助,通过沟通交流,舒缓不良情绪,获得有效支持。

四是采用积极生活方式。保持健康生活习惯,避免吸烟、饮酒、熬夜等不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。

五是及时寻求专业帮助。如果不良情绪难以自我调节,且影响正常生活、工作,及时寻求精神卫生、心理健康专业人员的帮助。

 

 

 

关闭